“三角形”整理形态的秘密,体现多空力量博弈,及主图公式
三角形形态是一种重要的整理形态,由两条收敛的趋势线构成,根据收敛的趋势,可分为对称三角形、上升三角形、下降三角形三种形态。对称三角形整理形态是指上方趋势线向下倾斜,下方趋势线向上倾斜的形态;上升三角形整理形态是指上方趋势线呈水平状态,下方趋势线向上倾斜的形态;而下降三角形整理形态是指下方趋势线呈水平状态,上方趋势线向下倾斜的形态。
三角形形态是技术分析中的一种常见形态,它显示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价格会进入一个越来越小的区间,波动性逐渐下降,直观体现了多空力量的博弈。一般认为,当三角形至少五次触及下趋势线(支撑位)和上趋势线(阻力位)时,该形态就形成了。三角形形态通常被认为是中继形态,这意味着在形态完成后,价格将继续沿着形态出现前的趋势方向移动,并且波动可能再次扩大。
三角形整理形态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市场多空双方相持不下,市场从单一的上涨或下跌的趋势进入不断的上下波动中。它是多空双方的反复争夺在技术形态上的体现。其中,对称三角形又被称为敏感三角形,随着两条上下线的相互收敛,股价波动的幅度越来越小,表现为高点不断走低,而低点又更低,直至形态的尾部,但是它的价格未来走势不易判断,可能走高也可能向下。
三角形形态的类型
三角形形态主要有三种类型:对称三角形、上升三角形和下降三角形。如下图:
上升三角形和下降三角形的未来价格走势比较清晰。上升三角形是买方力量强于卖方力量,最终股价会继续向上走高;下降三角形则相反,是卖方力量强于买方力量,最终股价是走低的。
1.对称三角形形态
对称三角形由一条向下倾斜的上趋势线和一条向上倾斜的下趋势线组成,逐渐出现较低的高点和较高的低点,这意味着买卖双方都没有将价格推动到足以形成明确趋势的程度。对称三角形并不明确预示上涨或下跌,而是表明价格正在收紧,随着两条趋势线越来越接近,意味着突破即将来临,突破方向通常预示着未来的趋势方向。
三角形价格变动的区域越来越小,即股价在持续上升一段时间后动能变小无力支撑股价继续大幅上涨,使股价出现一定的回落,但股价回落一定时间后,便遇到多方的买盘介入,使股价开始出现反弹,并在前一次低点之上上行,在多空双方的不断较量中,股价上行到前一次高点之下时又遇到空方的打压。
使股价再次下跌,经过数次的波动,将出现低点逐步抬高,而高点逐步下移的状况,然后将每个低点相连形成上升趋势线,将每个高点相连形成下跌趋势线,便可以得到一个明显的三角形,如上升的斜率和下跌的斜率是相等的,便得出一个对称三角形。
2.上升三角形形态
上升三角形的上趋势线是水平的,表示几乎相同的高点,形成阻力位。下趋势线向上倾斜,低点不断抬高,这意味着买方耐心地提高出价。这是一种看涨形态,通常在上升趋势中出现。当价格突破上趋势线时,同时伴随成交量上升,通常预示着价格将继续上涨。
在某价格水平呈现出相当强大的卖压,价格从低点反弹到这个高度便受阻而下,但市场上买方力量比较强大,使股价未落至上次低点就随即回升,照此情形持续下去,股价的波动范围越来越小。把每一个短期波动高点连接起来,可得出一条水平阻力线。而把每个短期波动底点相连就可得出另一条向上倾斜的线,就形成了上升三角形(见下图)。
上升三角形和对称三角形相同,在形态形成的过程中成交量处于不断减少的状态。通常在“上升三角形”中,上升的部分成交量较大,而下跌的部分成交量则较小。
3.下降三角形形态
下降三角形的下趋势线是水平的,价格被限制在越来越小的区域内,每次下跌都会到达几乎相同的低点,形成支撑位。上趋势线向下倾斜,高点不断降低。这是一种看跌形态,通常在下降趋势中出现。当价格跌破下趋势线时,通常预示着价格将继续下跌。
下降三角形形状和上升三角形形态恰好相反,在股价跌至某个特定的水平时就会遇到支撑力,所以股价每跌至此便有力量支撑其反弹回升,这样就形成一条水平的支撑力线。但是随着卖方力量的不断加强,每一次波动的高点都较前一次有所降低,于是形成一条下倾斜的供给线,而成交量在整个过程中也一直比较小。
三角形形态主图指标公式
编写形态指标是比较难的,对称三角形或者上趋势线小幅向下倾斜接近水平的三角形形态相对来说容易实现,首先找出一段时间的最低点L0,然后可以找出L0以来的最高点H0,再找出H0以来的最低点L1,解下来就可以找出L1以来的高点H2,以此类推,层层递进,可以找出L3、H4、L5,这样就差不多形成了一个三角形形态。(如下图)
为了形态更符合三角形,需要对高点H0与H2、高点H2与H4、低点L1与L3、低点L3与L5之间的间距进行设置,另外还要考虑H0到L1、H2到L3、H4到L5这三者幅度的比例关系。最后三角形形态作为中继形态,需要对L0到H0的涨幅进行设置。
T:=200;
TL0:=LLVBARS(L,T);
L0:=LLV(L,T);
TH0:=HHVBARS(H,TL0);
H0:=HHV(H,TL0);
TL1:=LLVBARS(L,TH0);
L1:=LLV(L,TH0);
TH2:=HHVBARS(H,TL1);
H2:=HHV(H,TL1);
TL3:=LLVBARS(L,TH2);
L3:=LLV(L,TH2);
TH4:=HHVBARS(H,TL3);
H4:=HHV(H,TL3);
TL5:=LLVBARS(L,TH4);
L5:=LLV(L,TH4);
A1:=TL0-TH0>20 AND TH0-TH2>10 AND TH2-TH4>10 AND TL1-TL3>10 AND TL3-TL5>10;
A2:=TH0-TH2<50 AND TH2-TH4<50 AND TL1-TL3<50 AND TL3-TL5<50;
A3:=H0>H2 AND H2>H4;
A4:=L0<L1 AND L1<L3 AND L3<L5;
A5:=(H0-L0)/L0>0.2;
A6:=(H0-L1)/(H0-L0)<0.618;
A7:=(H2-L3)<(H0-L1)*0.8 AND (H4-L5)<(H2-L3)*0.8;
A8:=(H2-L3)>(H0-L1)*0.3 AND (H4-L5)>(H2-L3)*0.3;
A9:=C>=(L1+(H0-L1)/2);
XG:=A1 AND A2 AND A3 AND A4 AND A5 AND A6 AND A7 AND A8 AND A9;
STICKLINE(XG,H,L,0,1),COLORYELLOW;
STICKLINE(XG,C,O,3,0),COLORYELLOW;
DRAWICON(XG,L,11);
应用案例
Links: sanjiaoxing
微信赞赏

支付宝赞赏
